
[957T]前線島嶼:冷戰下的金門 Cold War Island: Quemoy on the Front Line
NT$ 559.00
作者:宋怡明(Michael Szonyi)
譯者: 黃煜文, 陳湘陽
語言:繁體中文
出版社: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哈佛大學東亞系宋怡明教授是英文世界中第一個系統撰述金門地方史的學者。但是,他不止在寫「金門地方史」,而是將一個地方研究放在地緣政治、軍事化、與現代化的視角中來考察。他從美蘇冷戰、中臺對峙的脈絡來審視金門地方社會被改變。一方面,他告訴我們從1949~92年間,金門如何因國際情勢的巨變而突然被一個軍事化的烏托邦現代主義所治理。另一方面,他也細緻地探討了金門社會內部如何因應、妥協以及與之對抗。最後,宋教授告訴我們金門研究的各種意義:例如,它如何能夠映照臺灣、指出蔣介石治理臺灣與毛澤東統治中國的相似之處、並提供一個與世界其他高度軍事化社會做比較的案例。宋教授的研究方式使得金門研究不再是一個臺灣邊陲島嶼的個案,相反的,在他的筆下,金門標誌著冷戰的時代性且寓意深遠。──林瑋嬪(臺灣大學人類學系主任兼文學院副院長)
近二十年來,在冷戰國際關係史或社會文化轉向的冷戰史研究中,臺灣無論作為被研究的對象或者研究的主體,大抵都是缺席的。金門在1950年代兩次砲戰時曾引起全球的關注,之後就沒入歷史的洪流中;很多西方冷戰通史的書甚至不再提起當年曾讓全球摒息的臺海危機,遑論冷戰對金門與其居民的影響。本書例外地聚焦於這個地方與議題,用專書來分析了冷戰對金門各方面的影響,認為金門的發展可以與其他處於類似狀態的地方比較。本書可深化我們對冷戰與兩岸現狀發展過程的理解,確實是本值得閱讀與深思的著作。──張淑雅(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20世紀下半葉,金門列島在國共對抗與全球冷戰格局中,實施38年的「戰地政務」體制,經歷了全方位的軍事化。全球冷戰如何影響金門社會?金門民眾如何因應意外降臨的軍事體制?本書以歷史學與人類學方法,結合檔案史料與田野訪談,從軍事化、地緣政治化、現代化與戰地記憶等視角,訴說金門民眾的前線經驗,剖析冷戰陰影下金門的社會與文化轉變。這是一本傑出的金門史研究,更是一部獨特的冷戰社會史,宋怡明教授以獨到的觀察與深刻的論析,將金門史研究推上世界史學的前端,讓平凡的金門躍上大學出版社的櫥窗。──楊肅獻(臺灣大學歷史學系主任)
對1949年底敗退到臺灣的中華民國政府而言,金門是與「中共政權」交鋒的前線,「戰地」也長期是金門的定位。在冷戰史研究日漸受到重視之下,金門也成為重要的研究場域。
而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心主任宋怡明教授的力作《前線島嶼──冷戰下的金門》,則是最受矚目的學術專著。透過大量口述歷史的回憶,貫穿全書,並與檔案、研究成果參照,在時序上呈現從古寧頭戰役到當代金門的演變,注意到制度的演變,更著重於人民生活的歷史。目前國內關注的「白色恐怖」、「軍妓」議題,本書也在歷史時空脈絡下加以呈現。加上行文流暢,深入淺出。整體而言,是認識冷戰時期金門歷史的佳作。──薛化元(政治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收回
目錄
推薦序/江柏煒
中文版序
地圖
第一章 導論:不尋常地方的尋常生活
第一部分 日益增強的地緣政治化
第二章 古寧頭戰役
第三章 戰地政治(1949-1960)
第四章 九三砲戰
第五章 軍事化與金門民防自衛隊(1949-1960)
第六章 八二三砲戰
第二部分 軍事化與地緣政治化的變遷過程
第七章 1960年代:建設為「三民主義模範縣」
第八章 1970年代:戰鬥村與地下金門
第三部分 冷戰時期的生活
第九章 戰地經濟
第十章 女性的生活:軍妓、閱兵及動員型現代化的象徵
第十一章 冷戰的鬼與神
第四部分 去軍事化與後軍事化
第十二章 去軍事化與後軍事化
第十三章 記憶與政治
第十四章 總結:多重邊緣化
附錄
徵引文獻
索引
收回
序
中文版序(摘錄)
2001年9月是我初次到訪金門,緣於當時與我亦師亦友的王秋桂教授邀請我參加一場學術會議。1980年代當我還在臺灣求學時,金門是距離臺灣很遙遠的神祕之島。十多年後,要去金門似乎容易了些,但它神祕依舊,所以我欣然接受了王教授的邀約。會議的最後一天,發生了件始料未及的事件──那天是2001年9月12日,美國遭受到911恐怖攻擊。當時的情勢渾沌不明,我們不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舉頭一望便能看見廈門,我也在那兒讀過書,也許我該游過去避難?
宋怡明(Michael Szonyi)
哈佛大學東亞語言文明系中國歷史學教授、費正清研究中心(Fairbank Center for Chinese Studies)主任,強調「歷史人類學」的重要性,結合歷史文獻、田調資料、口述歷史,由下而上考察中國東南沿海的過去。專著有Practicing Kinship: Lineage and Descent in Late Imperial China(實行家族:明清家族組織研究),及本書的英文原著Cold War Island: Quemoy on the Front Line。
譯者簡介
黃煜文(第一至六章、第八章、第九章)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所碩士,專職翻譯。譯有《美國十二總統傳:從小羅斯福到小布希》、《歷史的歷史:史學家和他們的歷史時代》、《最近比較煩:一個哲學思考》、《世界史》等多部作品。
陳湘陽(中文版序、第七章、第十章至十四章、附錄)
自由譯者,世新大學、實踐大學講師。國立臺灣大學外文系畢業,現就讀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博士班。

譯者: 黃煜文, 陳湘陽
語言:繁體中文
出版社: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哈佛大學東亞系宋怡明教授是英文世界中第一個系統撰述金門地方史的學者。但是,他不止在寫「金門地方史」,而是將一個地方研究放在地緣政治、軍事化、與現代化的視角中來考察。他從美蘇冷戰、中臺對峙的脈絡來審視金門地方社會被改變。一方面,他告訴我們從1949~92年間,金門如何因國際情勢的巨變而突然被一個軍事化的烏托邦現代主義所治理。另一方面,他也細緻地探討了金門社會內部如何因應、妥協以及與之對抗。最後,宋教授告訴我們金門研究的各種意義:例如,它如何能夠映照臺灣、指出蔣介石治理臺灣與毛澤東統治中國的相似之處、並提供一個與世界其他高度軍事化社會做比較的案例。宋教授的研究方式使得金門研究不再是一個臺灣邊陲島嶼的個案,相反的,在他的筆下,金門標誌著冷戰的時代性且寓意深遠。──林瑋嬪(臺灣大學人類學系主任兼文學院副院長)
近二十年來,在冷戰國際關係史或社會文化轉向的冷戰史研究中,臺灣無論作為被研究的對象或者研究的主體,大抵都是缺席的。金門在1950年代兩次砲戰時曾引起全球的關注,之後就沒入歷史的洪流中;很多西方冷戰通史的書甚至不再提起當年曾讓全球摒息的臺海危機,遑論冷戰對金門與其居民的影響。本書例外地聚焦於這個地方與議題,用專書來分析了冷戰對金門各方面的影響,認為金門的發展可以與其他處於類似狀態的地方比較。本書可深化我們對冷戰與兩岸現狀發展過程的理解,確實是本值得閱讀與深思的著作。──張淑雅(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20世紀下半葉,金門列島在國共對抗與全球冷戰格局中,實施38年的「戰地政務」體制,經歷了全方位的軍事化。全球冷戰如何影響金門社會?金門民眾如何因應意外降臨的軍事體制?本書以歷史學與人類學方法,結合檔案史料與田野訪談,從軍事化、地緣政治化、現代化與戰地記憶等視角,訴說金門民眾的前線經驗,剖析冷戰陰影下金門的社會與文化轉變。這是一本傑出的金門史研究,更是一部獨特的冷戰社會史,宋怡明教授以獨到的觀察與深刻的論析,將金門史研究推上世界史學的前端,讓平凡的金門躍上大學出版社的櫥窗。──楊肅獻(臺灣大學歷史學系主任)
對1949年底敗退到臺灣的中華民國政府而言,金門是與「中共政權」交鋒的前線,「戰地」也長期是金門的定位。在冷戰史研究日漸受到重視之下,金門也成為重要的研究場域。
而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心主任宋怡明教授的力作《前線島嶼──冷戰下的金門》,則是最受矚目的學術專著。透過大量口述歷史的回憶,貫穿全書,並與檔案、研究成果參照,在時序上呈現從古寧頭戰役到當代金門的演變,注意到制度的演變,更著重於人民生活的歷史。目前國內關注的「白色恐怖」、「軍妓」議題,本書也在歷史時空脈絡下加以呈現。加上行文流暢,深入淺出。整體而言,是認識冷戰時期金門歷史的佳作。──薛化元(政治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收回
目錄
推薦序/江柏煒
中文版序
地圖
第一章 導論:不尋常地方的尋常生活
第一部分 日益增強的地緣政治化
第二章 古寧頭戰役
第三章 戰地政治(1949-1960)
第四章 九三砲戰
第五章 軍事化與金門民防自衛隊(1949-1960)
第六章 八二三砲戰
第二部分 軍事化與地緣政治化的變遷過程
第七章 1960年代:建設為「三民主義模範縣」
第八章 1970年代:戰鬥村與地下金門
第三部分 冷戰時期的生活
第九章 戰地經濟
第十章 女性的生活:軍妓、閱兵及動員型現代化的象徵
第十一章 冷戰的鬼與神
第四部分 去軍事化與後軍事化
第十二章 去軍事化與後軍事化
第十三章 記憶與政治
第十四章 總結:多重邊緣化
附錄
徵引文獻
索引
收回
序
中文版序(摘錄)
2001年9月是我初次到訪金門,緣於當時與我亦師亦友的王秋桂教授邀請我參加一場學術會議。1980年代當我還在臺灣求學時,金門是距離臺灣很遙遠的神祕之島。十多年後,要去金門似乎容易了些,但它神祕依舊,所以我欣然接受了王教授的邀約。會議的最後一天,發生了件始料未及的事件──那天是2001年9月12日,美國遭受到911恐怖攻擊。當時的情勢渾沌不明,我們不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舉頭一望便能看見廈門,我也在那兒讀過書,也許我該游過去避難?
宋怡明(Michael Szonyi)
哈佛大學東亞語言文明系中國歷史學教授、費正清研究中心(Fairbank Center for Chinese Studies)主任,強調「歷史人類學」的重要性,結合歷史文獻、田調資料、口述歷史,由下而上考察中國東南沿海的過去。專著有Practicing Kinship: Lineage and Descent in Late Imperial China(實行家族:明清家族組織研究),及本書的英文原著Cold War Island: Quemoy on the Front Line。
譯者簡介
黃煜文(第一至六章、第八章、第九章)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所碩士,專職翻譯。譯有《美國十二總統傳:從小羅斯福到小布希》、《歷史的歷史:史學家和他們的歷史時代》、《最近比較煩:一個哲學思考》、《世界史》等多部作品。
陳湘陽(中文版序、第七章、第十章至十四章、附錄)
自由譯者,世新大學、實踐大學講師。國立臺灣大學外文系畢業,現就讀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博士班。
臻品齋書店在發貨前,
📚書本包裝一層氣泡袋,
再一層強化塑膠包裝袋,
最後才裝進破壞袋!
強化包裝,讓愛書人收到書不失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