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物車 0

[ 957P ]埃及眾神的冥界巡禮(前篇+後篇2本) 作者:松本彌 譯者:趙鴻龍 ISBN:9786267108505

NT$ 799.00


<內容簡介>

~古埃及嚮導──松本彌,再次邀您一同航向眾神的國度~

◆◆渡過這條河,前往應許光明的天國之地◆◆
古埃及時代,奉獻給死者的經文,一般稱為《死者之書》。
《死者之書》是寫給被製作成木乃伊的死者,隨著死者一同放入墓室當中。
實際上,當時的人們稱為「通往光明的書」、「來日之書」。

古埃及人相信,一個人即使死亡,也會在天亮時復活。
這種祈禱死者復活、繼續陪伴在生者左右的心情,從遠古至今依然沒有改變。
古埃及人將死亡與太陽的運行聯想在一起,他們認為人類一旦死去,就會從西方的地平線進入地下世界,在夜晚的黑暗中承受苦難、迴避潛伏的危機,一路朝東方的地平線移動。
死者通過這趟旅程,到了早晨便得以復活和重生,這就是為什麼這份文書被稱為「通往光明」的原因。

本書以古埃及人的「生死-復活」觀點為經緯,介紹埃及法老使用的「金字塔文」,以及名門貴族繼承這樣的觀念所使用的「棺槨文」。
書中結合大量的拍攝影像、細究聖書體蘊藏的深遠含義,邀請各位讀者與古埃及眾神一同展開這趟冥界之旅,徜徉在古埃及人豐富無涯的想像當中。


★本書特色:

◎收錄超過兩百幅的墓室考古圖片,搭配轉寫清楚的聖書體符碼,圖文並列呈現,帶領你深度展開古埃及的文化之旅。
◎聚焦「金字塔文」、「棺槨文」與「死者之書」三篇文書,依章節細究內容,從祝禱咒文認識古埃及人的生死觀。
◎全書以「冥界之旅」為主軸,劃分法老、貴族與平民三層架構,從各階層的喪葬儀節,廣泛認識古埃及的自然風土、歷史、宗教信仰與生活風俗。


★目錄:

◎埃及全圖 襯頁●前
◎古埃及王朝表 襯頁●後

‧前言

▍第0章 死者、墳墓與來世
‧埃及的風土與生死觀
‧棋盤遊戲的創意

▍第1章 金字塔銘文與棺槨文
‧葬祭文以前
‧最重要的活動:塞德節
‧金字塔銘文
 【專欄】開口儀式
 【專欄】古埃及人的靈魂
‧金字塔銘文與歐西里斯
 【專欄】烏尼斯王的金字塔銘文
‧棺槨文
‧兩條路之書
‧寫有星鐘的棺木
 【專欄】Nakht之棺
 【專欄】幽靈的故事

▍第2章 死者之書:通往光明的書
‧葬祭文(Funerary texts)
‧通往光明(的書)──死者之書
‧「死者之書」的摘要
 【專欄】否定告白
 【專欄】針對褻瀆死者之人的咒語
‧神話莎草紙(Mythological papyrus)
‧各種神話的莎草紙

◎索引(前篇、後篇共通)
◎主要參考文獻


<作者簡介>

松本彌
福井縣敦賀市出身,早稻田大學畢業,古埃及史專家
日本ORIENT學會正式會員,大阪大學民族藝術學會正式會員
擔任NHK文化中心青山教室的講師(2004年至今),並透過郵船旗下豪華郵輪「飛鳥II」的環球航線(2005~2011、2015)舉辦課程與演講,努力推廣埃及的歷史文化。

譯者:趙鴻龍
畢業於輔仁大學統計資訊系,對日本歷史文化情有獨鍾。譯有《圖解古埃及神祇》、《古埃及象形文字 自然風土篇》、《古埃及象形文字 日常生活篇》、《來上一堂古埃及象形文字課!》、《復刻版日本文化圖典2 江戶武士圖鑑》、《復刻版日本文化圖典4 江戶庶民圖鑑》等書。


★內文試閱:

‧前言

「人類死後會變成怎麼樣?」這是人類一生不斷追求的問題。近年來,隨著醫學的進步,人們開始從生物學的角度對「人的死亡」展開解釋。在這種情況下,有人建議在「腦死」階段進行器官移植等有效的利用,也有患者因此而受惠。然而時至今日,直到心臟停止跳動、失去呼吸之前,也有不少親屬無法接受此人已經死亡的事實,希望死去的人能夠保持生前的狀態,因此有些人依然頑固地拒絕捐贈器官。
即使是葬禮,也分為和死者有關係的人一起送行,或者只有親人送行的情況。也有人主張,應將亡者生前喜好的食物、生活用品、紀念品,和祂一起送去另一個世界。從世界各地的博物館和展覽會所看見的古埃及文化展示品,當中有不少都是當時人們深信死者在來世需要而收藏的物品,觀者在欣賞展示品之餘,不禁被其深刻的思念所感動。
國家、地區、民族文化、宗教與教育,均對死亡的觀點產生各種深遠的影響,從而使得「埋葬」死者的方法也跟著變得豐富多樣。
死後亦然。至今有多少人真正相信存在著死後世界?在深受佛教文化影響的東亞,多半認為閻王會對死者在現世的為人善惡進行審判,這樣的說法受到廣泛流傳。在過去,這是讓普羅大眾相信有這樣神聖的存在,以便控制人們的行為,藉此維護社會的秩序。
據說,要是在現世做了壞事,就會在閻王的審判下落入地獄,過著痛不欲生的來世;如果生活有條不紊,就能在舒適的極樂世界,過著永遠平靜的生活。有很多諸如此類前往極樂世界的善行指引,人們透過從事善舉,從而對死後的狀態感到安心;擾亂秩序、隨心所欲生活的人,死後會受到懲罰。這樣的觀點使得人們得以一吐怨氣。
在古埃及時代,秩序、正義就是「mꜣʿt」。鴕鳥羽毛的文字(表音文字)被視為其象徵,人們也經常以佩戴鴕鳥羽毛裝飾的髮帶女性(女神)來呈現。人們堅信,遵守社會秩序、遵循正義的人,來世就能永遠過著幸福的生活。
江戶時代流傳下來的古典落語中,有齣名為《御血脈》的劇目。信州善光寺別當的等順上人,為了救濟因淺間山大爆發,造成天明大饑荒而受苦的百姓,遂將簡化後的融通念佛血脈譜,也就是俗稱的「御血脈」分發給參拜者。這是阿彌陀如來保佑任何人都能迅速往生極樂世界,並到達佛道,不必再接受閻王審判的神符。而這齣落語正是描繪地獄因此陷入不景氣的景況。為了恢復地獄的榮景,閻王派遣著名的大盜石川五右衛門前去盜取御血脈,然而這卻令獲得了御血脈的五右衛門得以前往極樂世界。
時至今日,善光寺仍會發送這個御血脈,相傳只要每天念誦上面的內容,去世時放入棺木中,死者就能往生極樂世界。
在基督教的歷史上,曾有過可保證死後安心的贖罪券。贖罪券的英文為Indulgence,在拉丁語中原為免除稅金或利息(減免、赦免)的意思,在羅馬帝國時代則是免除監禁和刑罰的意思。由此,indulgence成為一種對犯罪的刑罰實施暫時性限制的物品。
1517年,羅馬教會發行了這種「神符」,人們只要購買它,現世的罪孽就能獲得寬恕,得以上天堂;如果為去世的親人或朋友購買,那個人也同樣可以獲得救贖。贖罪券表面上是以募集羅馬的聖彼得大教堂的大規模改建費用為由,但實際上卻是教宗、大主教和高利貸業者為了從中獲利而大量發行。眾所皆知,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以此為契機,發起一場宗教改革運動。
現代的埃及宗教,以及伊斯蘭教中的死後世界又是什麼樣子呢?據說人類的死亡意味著靈魂(Nafsu)離開失去功能的肉體;至於何時死亡,只有神(阿拉)知曉。離開的靈魂會被召喚到神的身邊,但伊斯蘭經典《古蘭經》中並沒有說明具體的時間。也因此,人們對於死後靈魂的狀態有不同的解釋。
一般來說,過著不辱伊斯蘭教徒身分生活之人,靈魂在死後會暫時升天,將名字記錄在天國的名冊(Illiyin)中,接受天使的審問後回到墳墓,平安靜待復活之日。換言之,伊斯蘭教徒的遺體必須用乾淨的白布包覆後土葬,或者放入墳墓中保存。此時,遺體的臉會朝向麥加的方向橫放。日本傳統的火葬習俗,在伊斯蘭教中被認為是遭受地獄的業火燒毀而就此灰飛煙滅,所以對伊斯蘭教徒來說是禁忌。



臻品齋書店在發貨前,

📚書本包裝一層氣泡袋,

再一層強化塑膠包裝袋,

最後才裝進破壞袋!

強化包裝,讓愛書人收到書不失望!❤️

IMG_9089IMG_9088


DALL·E 2024-01-28 22.38.41 - Create a wide, detailed impressionist-style painting of a three-story traditional bookstore warehouse interior, capturing the feeling of being immer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