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物車 0
sg-11134201-22100-mspo7yid8eivca

[957P] 內在他者:莊子‧尼采(精裝) 作者:劉滄龍 ISBN:9789570863048

NT$ 569.00


以「內在他者」作為思索的引線,
聚焦於美學與政治、自然與自由等課題,
展開莊子與尼采的跨文化對話,
並從中提煉出具有批判性的時代意涵,
冀望為異化、物化的現代生活提出反思。

莊子與尼采雖然身處不同時代,被歸屬於不同的文化脈絡,但兩者的思維方式有其親近性。本書以「內在他者」作為「方法」,探究莊子氣的思想與尼采的主體哲學,同時尋求「跨文化思想的可能性」。
「內在他者」指的是親近熟悉卻又陌異難辨、無法捉摸的現象或存在,可以是身體與自我,抑或是社會與文化中的異質聲音。此一體現肯定人的複數性與多元性,突顯人的生活與精神世界總是紛雜多樣、矛盾衝突。肯定「內在他者」,既是鬆動僵化的同一性自我,也是促進開放的自我理解與平等對話,為不同文化,乃至人類與自然的一體共命,找到新的思想出路。


★目錄:

謝辭
導論
第一部 莊子
第一章 內在他者
第二章 身體思維
第三章 心物之間
第四章 不齊之齊
第五章 非主體的自由
第二部 尼采
第六章 從「隱喻」到「權力意志」
第七章 權力意志
第八章 價值設定
第九章 美學自由
第三部 自然與自由
第十章 東亞現代性——從島田虔次、溝口雄三談起
第十一章 牟宗三論政治自由和道德自由
第十二章 自然與自由——莊子的主體與氣
第十三章 承認自然——承認理論與氣的思想
徵引書目
原刊說明


<作者簡介>

劉滄龍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教授,德國柏林洪堡大學哲學博士。著有《氣的跨文化思考》(五南出版)以及若干關於儒道氣的思想、尼采哲學之期刊論文。近年關注的研究課題為美學與政治的關聯性。


★內文試閱:

‧導論

「內在他者」是筆者近年出入莊子「氣的思想」與尼采「力的美學」之間,進行跨文化對話所結晶出來的概念。本書據此環繞著美學、政治的課題,從跨文化的進路探討莊子.尼采哲學以及由此展開的現代性反思。作為本書得以進行跨文化對話的主要思想憑藉—莊子與尼采,他們雖然身處不同時代,被歸屬於不同的文化脈絡,然而兩者的思維方式確實有其親近性。我試圖汲取兩位哲人的思想特點,以互為他者、相互對質的方式成為推動思考的內在力量。此一跨文化對話的思考方向針對的是當前的人類境域,即本書所聚焦的自然與自由的現代性課題。在此一思想動力及要求所構成的內在性條件中,種種衝突性與親近性成為彼此的「內在他者」。
為了避免落入東西方哲學思想的大塊式比較所造成的扭曲與偏頗,保持敏銳的方法自覺有其必要,如何一方面回應現代性對當代生活構成的挑戰,同時又不生搬硬套不相干的概念,讓莊子的古典精義展現其當代思想活力,始終是本書致力的目標。為了達到這個目標,我試圖讓莊子思想能參與尼采對現代性的批判之中,構成一種互相呼應的關係。
源自先秦綿延至今的莊子思想,作為人類文明歷史中深刻、珍貴的文化資產殆無疑義。然而,自從晚清以來,傳統思想承襲已久的經典注疏形式漸趨沒落,並與原本緊密相連的政治社會體制脫鉤,同時西學的知識框架開始滲透、改變了傳統儒釋道思想的形貌,也愈來愈限縮在學院中成了學術研究的客觀知識對象。1958年刊出的〈為中國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一文,當代新儒家學者對於中國哲學研究在海內外受到的種種誤解,提出反駁。〈宣言〉中主張,中國文化是一活的文化,不應被當成死的客觀材料,還必須擺脫不當套用的西學概念,才能發現其自身的獨特意義、重新煥發生機。本書即便藉助許多西方哲學的概念,以展開莊子思想與尼采哲學的對話,然而在態度上力求謹慎,且有意跨越以歐美為軸心的哲學範式,從跨文化的平等互動中提煉出莊子思想具有批判性的時代意涵,冀望從跨文化哲學的進路為異化、物化的現代生活尋求批判的出路。
談思想及其研究方法勢必得先廓清其所置身的處境,這個處境有個弔詭,即它既立足於思想者當下使用的語言、所處的歷史、文化、政治社會脈絡,又有一規範性的要求是所有的「思想」都加諸於自身的,即「超越性」、「普遍性」,雖然此一超越性、普遍性並不意味著脫離具體的個體性、歷史性,不過,這便逼出了一個思想必須面對的課題,亦即一方面與它的具體脈絡密切相關的、它從何而來的「傳統」;以及另一方面它的超越性、普遍性所要求的「未來」。不可諱言,「當代思想」不論是東方或西方都已置身在後傳統、後形上、後宗教的生活世界,思想若不是墮落成政治的工具,就是自我放逐成去政治化的邊緣文化裝飾。那麼思想的出路究竟何在?答案或許也跟它所運用的「方法」有關。
如今,至少在以中文書寫為運作場域的思想、哲學活動,要回答:「我們的傳統是什麼?」都成了一個困難的課題,而且它也會立即勾連起政治的問題。本書所預設的「思想」,在一開始就不得不預設當代中文書寫所具有的跨文化的混雜性。因此,此一思想活動,從它運作之始就已經無法與自身及外來的糾纏狀況排除開來,而且,必須嚴肅面對它究竟在哪些人文傳統內外之間遊走、編織、組構各種新舊交錯的思想成品及其可能性。由當代中文書寫所構成的思想活動、理論生活究竟跟漢字文化圈所展開的人文傳統有何關係?此一人文傳統所訴諸的理論生活、思想方法,在21世紀的當代遭逢了什麼困境?面對這麼巨大的課題,我們可以著手探究的起點是什麼?本書的出發點是「跨文化思想的可能性」,藉由莊子與尼采所共構的「內在他者」作為一種「方法」,期望能提出若干思想的線索,找到鏈接傳統與未來的可能性。
「內在他者」意指最親近熟悉卻又陌異難辨、無法捉摸的現象或存在,例如身體、自我。所謂「內在」是指它與自身的關係如此親近緊密、不可脫離;而「他者」則是某種難以克服的他異性、陌生性,它可能是天生而有或後天造成的。本書將要探討,陌異性一旦成為自身難以克服的限制性,透過何種努力,內在自身的陌異的他者如何可以開發出某種可能性,讓限制性調轉成可能性。這麼說來,所謂的自我/他者、內在/外在的界限便是遊動的,哲學工作則是調動此一界限,使它具有中介、轉化的能力。本書同時主張,東方/西方的哲學資源也可以通過跨文化哲學的工作,讓互為他者的界限得以受到擾動而具有生成轉化的力量。其實,在東亞社會,西方文化早已成為東亞文化圈的內在他者,不論是出於主動學習或被迫接受的歷史過程,皆是如此。
將「內在他者」這個概念運用於跨文化哲學的分析,目的在於批判同一性思維的限制,肯定文化內在的陌異性,期盼文化能在反思中重構自身並進而提供與異文化溝通、連結的基礎。肯定文化的「內在他者性」,無異於否認有一純粹本質的文化起源,主張文化必須保持開放的生成動態。此一動態的文化生成活動,既是探索文化身分、生活方式的主體形塑,也是在不斷遊動的內外邊界上辨識區別文化上的他者,並且與之溝通往來的辯證過程。因此,本書假定「自我」並非在本質上與「他者」相互區別、難以溝通的孤立個體,而總是在業已形成的關係網絡中,因著不同的感受、判斷模式,逐漸分化、分裂,乃至在鬥爭、衝突的行動中確立自己的身分界別。肯定「內在他者」,不是為了加速關係的分化或主體的確認,而是鬆動僵化的同一性自我,促進開放的自我理解與平等對話關係,為不同文化乃至人類與自然的一體共命找到新的思想出路。



臻品齋書店在發貨前,

📚書本包裝一層氣泡袋,

再一層強化塑膠包裝袋,

最後才裝進破壞袋!

強化包裝,讓愛書人收到書不失望!❤️

IMG_9089IMG_9088


DALL·E 2024-01-28 22.38.41 - Create a wide, detailed impressionist-style painting of a three-story traditional bookstore warehouse interior, capturing the feeling of being immer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