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57B」金剛經導讀:解構凡夫自以為的真實世界 作者:于曉非 語言:繁體中文 出版社:華夏出版
NT$ 519.00
作者:于曉非
語言:繁體中文
出版社:華夏出版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0/05/15
第一章 序言/1
001為什麼學和如何學《金剛經》/3
一、《金剛經》譯本/4
二、經名/6
三、五不譯/6
四、差異是價值/8
002波羅蜜與三世說的生命觀(上)/10
一、「波羅蜜」的涵義/10
二、一世說生命觀/11
三、二世說生命觀:基督徒與中國古人的生命觀/13
003波羅蜜與三世說的生命觀(中)/17
一、三世說生命觀:印度人的生命觀/17
二、古埃及與古希臘的三世生命觀/19
三、生命觀與當下行為/20
四、厭世主義/22
004波羅蜜與三世說的生命觀(下)/24
一、印度最高宗教話題/24
二、佛教信仰的思想基礎/27
三、人天乘的法/28
005佛教是消極的卻又是大積極的/30
一、刹車喻/31
二、兩種出離心/34
006遠離顛倒夢想/36
一、學佛四層次/36
二、輪迴的原因/37
三、顛倒/3
第二章 佛教橫向教理體系和縱向教理體系/43
007佛教橫向教理體系:破增益與補損減/45
一、夢想/45
二、橫向教理體系:破增益與補損減/47
008打破無明見真實/51
一、無明所障/51
二、般若破無明/53
三、破無明的次第/55
009佛教縱向教理體系(上)/57
一、人我與法我/57
二、破執有差異/59
三、《解深密經》三時判教/60
四、初時教法/61
五、二時教法/62
010佛教縱向教理體系(下)/63
一、三時教法/63
二、三乘體系總結/65
三、三乘佛法的關係/66
第三章 權便中觀•上/69
011世俗諦與勝義諦/71
一、法安法位/71
二、龍樹與二諦/73
三、二諦是遞進模式/73
四、兩種隨順/75
五、四重二諦/76
012四重二諦之第一重:實有緣生與無常/78
一、第一重二諦:實有緣生/78
二、無常/83
013四重二諦之第二重:緣生性空與無我/84
一、第二重二諦:緣生性空/84
二、無我/87
014不常不斷與相似相續/90
一、第一組二諦的補充:邊見/90
二、寧常毋斷/95
015大乘佛法修行綱領/96
一、修行的一般定義/97
二、六波羅蜜/98
三、四佈施/99
016菩提心:大乘佛法修行的根本/102
一、三輪體空/102
二、福德與智慧/105
三、世俗諦菩提心和勝義諦菩提心/106
017釋題:「金剛」和「經」/109
一、經律論/110
二、隨信行與隨法行/111
018如是我聞/114
一、三十二部分/114
二、如是我聞/115
三、舍衛國/118
四、祇樹給孤獨園/119
019比丘與乞食/121
一、印度的乞食文化/121
二、菩薩眾/123
三、世尊/124
四、食時/124
五、著衣持缽/125
020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127
一、次第乞食/127
二、須菩提/128
三、如來/130
四、菩薩:覺有情/130
五、護念與付囑/131
六、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132
021須菩提三問/134
一、須菩提三問/134
二、應云何住/135
三、云何修行/136
四、云何降伏其心/137
五、大菩薩/138
022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141
一、四生/141
二、有色無色/142
三、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143
四、無餘涅槃與有餘涅槃/144
五、大乘心量/145
023發菩提心/147
一、實無眾生得度/147
二、佛陀三答/149
三、菩薩的修行:度眾生/150
四、修行的前提:發心/151
024如何發菩提心/153
一、大乘以發菩提心而始/153
二、忘失菩提心而修諸善法,是為魔業/154
三、何謂菩提心/155
四、菩提觀想/157
025世俗諦和勝義諦菩提心修法:四無量心和五蘊皆空/159
一、四無量心/159
二、以舍而始/160
三、慈無量心/161
四、悲無量心/162
五、喜無量心/162
六、五蘊/163
七、勝義諦菩提心:觀五蘊皆空/164
026聞思與四相/165
一、正聞熏習/165
二、四十里有講法處應往聽受戒/166
三、如理思維/167
四、如法修行/167
五、四相/168
027波羅蜜淨住處/173
一、六波羅蜜/173
二、無住佈施/174
三、不可思量/176
四、六維虛空/177
028凡所有相,皆是虛妄/180
一、三十二相 八十種好/180
二、說身相非身相/182
三、見相非相/183
029智不住生死 悲不住涅槃/186
一、無住涅槃/186
二、境行果/187
三、後五百歲/189
030無法相無非法相/193
一、法之三義/195
二、法相/196
三、無法相/197
四、非法相/197
五、因指見月/198
031法佈施為最/201
一、無我的智者風範/201
二、以無為法而有差別/202
三、三千大千世界/205
四、法佈施為最/206
032破除對修證果位的執著/209
一、菩薩行總結:第6-8段/210
二、離諸障與增上慢/212
三、小乘四果/213
第四章 權便中觀‧下/219
033莊嚴佛土/221
一、聽法無所得/221
二、通願與別願/223
三、彌陀別願/224
四、藥師別願/226
034熏習:佛教教理體系/228
035四重二諦之第三重:緣生其實是無生/235
一、第一組二諦未入大乘門徑/235
二、再談緣生性空/238
036四重二諦之第四重:「離言空性」/241
一、名言假有/243
二、假有唯名/244
三、「離言空性」/245
037四重二諦總結:四有四無無障礙觀/248
一、第一組二諦破我執/248
二、第二組二諦破實執/248
三、只有能詮名言,沒有所詮實義/249
四、第三重二諦的經典依據/250
五、第四重二諦的經典依據/250
038性空、空性與無常/254
一、性空/254
二、空性/255
三、性空與空性的關係/255
四、解構者,非解構也/256
五、生滅無常/257
六、無生無常/258
039寧可法滅,不可法壞/260
一、相似佛法不是佛法/260
二、人身難得,佛法難聞/261
三、寧可法滅,不可法壞/263
040大乘法的不共/266
一、緣生與緣起/266
二、大乘入門境界/267
三、大乘佛法的不共/269
四、實有悖論/270
041差異與寬容/273
一、佛教是無神論宗教/274
二、差異是價值體現/274
三、兩種不寬容/276
四、真正的寬容/277
042以第四重二諦再解經文/279
一

語言:繁體中文
出版社:華夏出版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0/05/15
第一章 序言/1
001為什麼學和如何學《金剛經》/3
一、《金剛經》譯本/4
二、經名/6
三、五不譯/6
四、差異是價值/8
002波羅蜜與三世說的生命觀(上)/10
一、「波羅蜜」的涵義/10
二、一世說生命觀/11
三、二世說生命觀:基督徒與中國古人的生命觀/13
003波羅蜜與三世說的生命觀(中)/17
一、三世說生命觀:印度人的生命觀/17
二、古埃及與古希臘的三世生命觀/19
三、生命觀與當下行為/20
四、厭世主義/22
004波羅蜜與三世說的生命觀(下)/24
一、印度最高宗教話題/24
二、佛教信仰的思想基礎/27
三、人天乘的法/28
005佛教是消極的卻又是大積極的/30
一、刹車喻/31
二、兩種出離心/34
006遠離顛倒夢想/36
一、學佛四層次/36
二、輪迴的原因/37
三、顛倒/3
第二章 佛教橫向教理體系和縱向教理體系/43
007佛教橫向教理體系:破增益與補損減/45
一、夢想/45
二、橫向教理體系:破增益與補損減/47
008打破無明見真實/51
一、無明所障/51
二、般若破無明/53
三、破無明的次第/55
009佛教縱向教理體系(上)/57
一、人我與法我/57
二、破執有差異/59
三、《解深密經》三時判教/60
四、初時教法/61
五、二時教法/62
010佛教縱向教理體系(下)/63
一、三時教法/63
二、三乘體系總結/65
三、三乘佛法的關係/66
第三章 權便中觀•上/69
011世俗諦與勝義諦/71
一、法安法位/71
二、龍樹與二諦/73
三、二諦是遞進模式/73
四、兩種隨順/75
五、四重二諦/76
012四重二諦之第一重:實有緣生與無常/78
一、第一重二諦:實有緣生/78
二、無常/83
013四重二諦之第二重:緣生性空與無我/84
一、第二重二諦:緣生性空/84
二、無我/87
014不常不斷與相似相續/90
一、第一組二諦的補充:邊見/90
二、寧常毋斷/95
015大乘佛法修行綱領/96
一、修行的一般定義/97
二、六波羅蜜/98
三、四佈施/99
016菩提心:大乘佛法修行的根本/102
一、三輪體空/102
二、福德與智慧/105
三、世俗諦菩提心和勝義諦菩提心/106
017釋題:「金剛」和「經」/109
一、經律論/110
二、隨信行與隨法行/111
018如是我聞/114
一、三十二部分/114
二、如是我聞/115
三、舍衛國/118
四、祇樹給孤獨園/119
019比丘與乞食/121
一、印度的乞食文化/121
二、菩薩眾/123
三、世尊/124
四、食時/124
五、著衣持缽/125
020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127
一、次第乞食/127
二、須菩提/128
三、如來/130
四、菩薩:覺有情/130
五、護念與付囑/131
六、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132
021須菩提三問/134
一、須菩提三問/134
二、應云何住/135
三、云何修行/136
四、云何降伏其心/137
五、大菩薩/138
022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141
一、四生/141
二、有色無色/142
三、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143
四、無餘涅槃與有餘涅槃/144
五、大乘心量/145
023發菩提心/147
一、實無眾生得度/147
二、佛陀三答/149
三、菩薩的修行:度眾生/150
四、修行的前提:發心/151
024如何發菩提心/153
一、大乘以發菩提心而始/153
二、忘失菩提心而修諸善法,是為魔業/154
三、何謂菩提心/155
四、菩提觀想/157
025世俗諦和勝義諦菩提心修法:四無量心和五蘊皆空/159
一、四無量心/159
二、以舍而始/160
三、慈無量心/161
四、悲無量心/162
五、喜無量心/162
六、五蘊/163
七、勝義諦菩提心:觀五蘊皆空/164
026聞思與四相/165
一、正聞熏習/165
二、四十里有講法處應往聽受戒/166
三、如理思維/167
四、如法修行/167
五、四相/168
027波羅蜜淨住處/173
一、六波羅蜜/173
二、無住佈施/174
三、不可思量/176
四、六維虛空/177
028凡所有相,皆是虛妄/180
一、三十二相 八十種好/180
二、說身相非身相/182
三、見相非相/183
029智不住生死 悲不住涅槃/186
一、無住涅槃/186
二、境行果/187
三、後五百歲/189
030無法相無非法相/193
一、法之三義/195
二、法相/196
三、無法相/197
四、非法相/197
五、因指見月/198
031法佈施為最/201
一、無我的智者風範/201
二、以無為法而有差別/202
三、三千大千世界/205
四、法佈施為最/206
032破除對修證果位的執著/209
一、菩薩行總結:第6-8段/210
二、離諸障與增上慢/212
三、小乘四果/213
第四章 權便中觀‧下/219
033莊嚴佛土/221
一、聽法無所得/221
二、通願與別願/223
三、彌陀別願/224
四、藥師別願/226
034熏習:佛教教理體系/228
035四重二諦之第三重:緣生其實是無生/235
一、第一組二諦未入大乘門徑/235
二、再談緣生性空/238
036四重二諦之第四重:「離言空性」/241
一、名言假有/243
二、假有唯名/244
三、「離言空性」/245
037四重二諦總結:四有四無無障礙觀/248
一、第一組二諦破我執/248
二、第二組二諦破實執/248
三、只有能詮名言,沒有所詮實義/249
四、第三重二諦的經典依據/250
五、第四重二諦的經典依據/250
038性空、空性與無常/254
一、性空/254
二、空性/255
三、性空與空性的關係/255
四、解構者,非解構也/256
五、生滅無常/257
六、無生無常/258
039寧可法滅,不可法壞/260
一、相似佛法不是佛法/260
二、人身難得,佛法難聞/261
三、寧可法滅,不可法壞/263
040大乘法的不共/266
一、緣生與緣起/266
二、大乘入門境界/267
三、大乘佛法的不共/269
四、實有悖論/270
041差異與寬容/273
一、佛教是無神論宗教/274
二、差異是價值體現/274
三、兩種不寬容/276
四、真正的寬容/277
042以第四重二諦再解經文/279
一
臻品齋書店在發貨前,
📚書本包裝一層氣泡袋,
再一層強化塑膠包裝袋,
最後才裝進破壞袋!
強化包裝,讓愛書人收到書不失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