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物車 0
sg-11134201-22100-7ru8m8lxnlivbf

[957P] 叔本華的辯論藝術 作者:叔本華 譯者:荷夫 ISBN:9789862728840 出版社:商周文化

NT$ 250.00


叔本華的辯論藝術
作者:叔本華
譯者:荷夫
ISBN:9789862728840
出版社:商周文化
出版日期:2015/10/08

中文版全球首次問世
德法排行榜哲學長銷書.高中指定閱讀參考書

不計任何手段,贏就等於有理

不管主張是對還是錯,有理還是無理,
所謂辯論,就是在彼此思考的激戰中,
大力維護自己的主張。
讓哲學家叔本華的辯論38計,
鍛鍊你「思想的劍術」。

要大力維護自己的主張時,得讓爭論成為一種藝術。誠如擊劍者在決鬥時關心的並非誰是誰非,而是如何出招與接招!辯證法也一樣,它是一種思想的劍術,在針鋒相對之際磨亮智慧,讓論點聽來言之有理,早一步看穿對手策略,識破並化解言語的詭詐。所言孰真孰假、孰對孰錯其實無關宏旨,最終目的是辯到贏而勝出。

叔本華以先哲的辯證與邏輯為出發點,自創38種辯論招式,涵蓋哲學、心理學基本概念、邏輯、修辭、倫理、操縱技巧、命題、反命題、綜合命題等,以絕妙的方式引領讀者理解辯論的藝術。全書妙語如珠,讀來饒富興味。

辯論三十八計包括:擴張、利用多義詞、絕對化、迂迴、利用假前提、隱藏的循環論證、讓對方承認的多於必要、提出挑釁問題、打烏魚戰術、惡意操縱、歸納對手承認的事實、委婉語和粗直語、兩害相權取其輕、自我宣稱、假動作、挑釁、吹毛求疵、中斷討論、將對手的論點一般化、隱匿證據、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刺激對手誇大不實、利用結果反駁、利用反例反駁、反轉論證、火上加油、對旁觀者的論證、轉移目標、訴諸權威、宣稱不懂、以遞迴的方式反駁、否決實用性、針對弱點窮追猛打、釜底抽薪、空話連篇、反駁證明、人身攻擊。

中央大學哲研所專任教授孫雲平導讀
華梵大學哲學系教授冀劍制詳解


★內文試閱:
‧導讀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叔本華的辯論藝術》導論
孫雲平
悲觀主義哲學家叔本華(Arthur Schopenhauer, 1788-1860)出生在原位於波蘭、後來遭普魯士兼併的港城但澤(Danzig)附近;父親為一跨國商人,因此其父決定其名字Arthur的理由是因其書寫法在英文、法文、德文都是一致的。一八九年他入學哥廷根(G?ttingen)大學,初習醫學,後來改念哲學。叔本華曾受教於康德哲學批評者舒策(Gottlob Ernst Schulze, 1761-1833)、德國觀念論者費希特(Johann Gottlieb Fichte, 1762-1814)、詮釋學哲學家士萊馬赫(Friedrich Schleiermacher, 1768-1834)。叔本華一八一三年於耶拿(Jena)大學取得哲學博士學位;一八二起於柏林大學任講師,由於故意選擇跟當時已名滿天下之黑格爾(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 1770-1831)在同一段時間開課,學生極少,在柏林期間鬱鬱不得志。叔本華思想因為受到以黑格爾為首的德國觀念論的陰影籠罩,在其學術生涯早期幾乎不受到重視;直到十九世紀中葉他的哲學才產生影響。叔本華是繼德國觀念論及黑格爾後,最重要的系統思想家。其思想以與黑格爾哲學對立為其特色;黑格爾的觀念論是一個理性整體論,叔本華的則為一個「非理性之觀念論」,並直接影響哲學的異類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 1844-1900)。
相對於黑格爾體系中「絕對精神」是理性的,叔本華思想的「形上學法則」——「意志」——是非理性的,強調「理性」的對立面。其最主要的著作:一八一三《論充足理由的四重根源》(On the Fourfold Root of the Principle of Sufficient Reason)、一八一八/一九《意志與表象的世界,卷一》 (The World as Will and Representation Vol.1)、一八四四《意志與表象的世界,卷二 》(The World as Will and Representation Vol.2)。當黑格爾強調「統攝世界」為一理性的法則時,叔本華主張:「意志」才是真正「世界」的本質:世界是由「意志」所造作、所決定的。叔本華所謂的「意志」,其實是揉合許多不同的想法而形成,其中包括:柏拉圖的「理型」、黑格爾的「絕對精神」、以及佛教的思想。如果就世界整體來談,叔本華所謂的「意志」可說是世界的內涵及推動力量,它雖然不可見,卻是可知。「意志」先於理性及任何其他的存有而存在;因此,「意志」為一建構世界之「形上學法則」。然而,猶如「絕對精神」般,「意志」會尋求其自身的「具體化」,亦即其呈現之「表象」。如果就人的層次來看,「意志」如同人類的主人,人類總是服膺於、甚至屈從於「意志」的要求。生存就是「意志」的現象:不斷地有欲望及需求,而人就只能設法去滿足這些需要及欲望;因此,生活是一個不止息的需求匱乏以及欲望滿足的過程。但在有限而短暫的滿足狀態中,人類則會感到困倦無所事事及索然無味。叔本華主張人生就是介於這種缺乏及無聊之間擺盪的歷程;生命若非匱乏、即為無趣,因此叔本華被稱為悲觀主義的哲學家。
《叔本華的辯論藝術》——可能是非關其學術立場中自(一八三年寫成、一八六四年)出版以來最受歡迎的一本小書——究竟是否僅是一部教導人無論於任何爭論場合都保證可以獲勝之技巧的書籍,抑或它是一本對思維、修辭、論證、詭辯等進行檢視的哲學作品?如果要為之歸類,本書勉強可算是知識論(Epistemology)的範疇。叔本華究竟為什麼要寫作本書?其個人的動機與理由或許難以絕對確定,但本書的價值卻可以由我們這些後世的讀者來推敲。本篇導論嘗試從「為何」(Why)、「何為」(What)、「如何」(How)三方面來說明本書可能的寫作目的、主要內容及其論述的方法。
壹、為什麼需要辯證法?
辯證法(Dialektik)固然屬於哲學思維的一種方式,然而辯證法跟一般思考(Denken; Thinking)最大的不同之處在於:它並非個人單獨的思維活動,它涉及至少是兩個人的交談或辯論。辯證是一種涉及他人的社會性活動,而不再僅是個體自我的內省。然而,此種與他者言詞交鋒的活動卻非僅是耍嘴皮子或潑婦罵街,它仍然需要理性的思考為其後盾;成功的論辯是建立在清晰之邏輯思維的基礎上。人際的論爭其實是不同個體內在思維之歧異的外在表顯,其中除了專業訓練、人生閱歷、個人教養與心理素質之外,在此關鍵的還有在公眾場合對於語言表述能力的掌握與運用。哲學的論爭辯證法正是對於此種話術訓練的最佳指導方針。特別是對於具有高度爭議性的話題(例如:在目前的台灣,環保或開發、反對或支持核電、同志議題、死刑存廢、國家甚至民族認同……),如何於公開的場合在有限的範圍內獲致論爭的勝利,顯然並非易事。
無論議題的大小,想在論辯的場合獲勝,是大多數人的自然傾向。藉著釐清自身與對手之思緒的邏輯,檢視雙方論證的前提、結論及其彼此的關聯性,發掘漏洞而攻擊或防禦,是典型哲學活動的基本要求。只不過是學術哲學的訓練通常是以特定的內容為其對象,也因此常受到誤解,以為哲學是不食人間煙火的象牙塔世界。事實上,哲學跟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每天都可能遭遇生活中的各種衝突或選項,就要求我們或個人或集體必須做出理性的評估與最佳的判斷。本書《叔本華的辯論藝術》正是哲學對我們實際生活發揮



臻品齋書店在發貨前,

📚書本包裝一層氣泡袋,

再一層強化塑膠包裝袋,

最後才裝進破壞袋!

強化包裝,讓愛書人收到書不失望!❤️

IMG_9089IMG_9088


DALL·E 2024-01-28 22.38.41 - Create a wide, detailed impressionist-style painting of a three-story traditional bookstore warehouse interior, capturing the feeling of being immer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