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8H-4]論三百篇與春秋詩學(簡體書) ISBN13:9787516131787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
NT$ 299.00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作者:董運庭
裝訂/頁數:平裝/268頁
規格:23.5cm*16.8cm (高/寬)
版次:1
出版日:2013/10/01
緒論
上編 樂辭日詩
第一章 《三百篇》與中國詩史的“源頭”
一 文學史的輸入與“詩”史溯源的歧誤
二 中國詩史溯源的幾種“路線圖”
三 歌、詩二源與中國“詩”發展的三個階段
第二章 樂章古辭:從《詩》到《詩三百》
一 傳說周公“制禮作樂”與周人首創“革命”理論
二 《大武》樂章:《詩》的“原生細胞”的標本
三 《詩》文本的結構及其拓展與完形
第三章 “二南”探故
一 關于“王化之基”與“周、召分治”
二 周室經營南土與“南國”地域考略
三 《周南》《召南》何以區分及其與“荊楚風樂”之關系
四 《周南》《召南》為何列于《國風》之首
第四章 論“三監”與《邶》《□》《衛》“三國同風”
一 關于“三監”性質的糾結一
二 關于“三監”人物的糾結
三 關于“三監”地域的糾結
四 關于邶、□、衛分編與分卷的糾結
五 以“三監”釋《邶》《□》《衛》的歷史反思
第五章 論“二雅”為周詩——再讀朱東潤《詩大小雅說臆》、孫作云《論二雅》
一 從先秦文獻引《詩》稱謂推考“雅”之本義
二 關于“雅”、“夏”、“周”之考釋辨析
三 二雅”多為西周晚期的詩
四 幾點初步結論
下編 春秋詩學
第六章 “禮崩樂壞”下《詩》的樂章意義與辭章意義——春秋詩學概觀
一 “禮”與春秋詩學的社會文化背景
二 詩、樂分流:《詩》的樂章意義及其衰變
三 從樂歌歌詞到《詩》的辭章意義的開發應用
第七章 聞弦歌而知雅意——春秋燕享賦詩及其文化機制透析
一 春秋“賦詩”概念辨析
二 春秋燕享賦詩“全景”概覽
三 春秋燕享賦詩的意義傳達機制
四 關于“亂用”與“《詩經》的真相”
第八章 弦誦有素 詩作典用——春秋時期列國公卿引詩證事考論
一 春秋時期公卿大夫引《詩》類型及分析
二 春秋公卿引《詩》與周代“禮樂文明”
三 列國公卿大夫引詩的意義關聯原理
第九章 每有發論。假君子以稱之——《左傳》敘事人引詩作史評考論
一 引詩以評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之得失
二 引詩以評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之是非
三 引詩以評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合于“禮”與否
四 余論:幾個相關問題的思考
第十章 介公子以見古人——季札觀樂考論
一 季札“觀樂”感言的三個層面
二 季札“觀樂”感言的價值討論
三 關于吳公子季札其人其事
第十一章 論“《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春秋詩學的一樁公案
一 比“瞎子摸象”更吊詭的盲目爭執
二 《毛詩》內在的沖突
三 毛詩與三家詩的沖突
四 孔子詩說與傳統《詩經》學的沖突
第十二章 春秋詩學研究的拓荒之著——評勞孝輿《春秋詩話》
一 把“詩話”推到先秦詩學昌盛的源頭
二 《春秋詩話》所遭遇的困境
三 勞孝輿生平事跡考略
四 《春秋詩話》的成就與不足之處
附錄 悉信亦非不信亦非——《詩經》學幾個關鍵的再考察
從“六詩”到“六義”
后記

作者:董運庭
裝訂/頁數:平裝/268頁
規格:23.5cm*16.8cm (高/寬)
版次:1
出版日:2013/10/01
緒論
上編 樂辭日詩
第一章 《三百篇》與中國詩史的“源頭”
一 文學史的輸入與“詩”史溯源的歧誤
二 中國詩史溯源的幾種“路線圖”
三 歌、詩二源與中國“詩”發展的三個階段
第二章 樂章古辭:從《詩》到《詩三百》
一 傳說周公“制禮作樂”與周人首創“革命”理論
二 《大武》樂章:《詩》的“原生細胞”的標本
三 《詩》文本的結構及其拓展與完形
第三章 “二南”探故
一 關于“王化之基”與“周、召分治”
二 周室經營南土與“南國”地域考略
三 《周南》《召南》何以區分及其與“荊楚風樂”之關系
四 《周南》《召南》為何列于《國風》之首
第四章 論“三監”與《邶》《□》《衛》“三國同風”
一 關于“三監”性質的糾結一
二 關于“三監”人物的糾結
三 關于“三監”地域的糾結
四 關于邶、□、衛分編與分卷的糾結
五 以“三監”釋《邶》《□》《衛》的歷史反思
第五章 論“二雅”為周詩——再讀朱東潤《詩大小雅說臆》、孫作云《論二雅》
一 從先秦文獻引《詩》稱謂推考“雅”之本義
二 關于“雅”、“夏”、“周”之考釋辨析
三 二雅”多為西周晚期的詩
四 幾點初步結論
下編 春秋詩學
第六章 “禮崩樂壞”下《詩》的樂章意義與辭章意義——春秋詩學概觀
一 “禮”與春秋詩學的社會文化背景
二 詩、樂分流:《詩》的樂章意義及其衰變
三 從樂歌歌詞到《詩》的辭章意義的開發應用
第七章 聞弦歌而知雅意——春秋燕享賦詩及其文化機制透析
一 春秋“賦詩”概念辨析
二 春秋燕享賦詩“全景”概覽
三 春秋燕享賦詩的意義傳達機制
四 關于“亂用”與“《詩經》的真相”
第八章 弦誦有素 詩作典用——春秋時期列國公卿引詩證事考論
一 春秋時期公卿大夫引《詩》類型及分析
二 春秋公卿引《詩》與周代“禮樂文明”
三 列國公卿大夫引詩的意義關聯原理
第九章 每有發論。假君子以稱之——《左傳》敘事人引詩作史評考論
一 引詩以評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之得失
二 引詩以評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之是非
三 引詩以評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合于“禮”與否
四 余論:幾個相關問題的思考
第十章 介公子以見古人——季札觀樂考論
一 季札“觀樂”感言的三個層面
二 季札“觀樂”感言的價值討論
三 關于吳公子季札其人其事
第十一章 論“《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春秋詩學的一樁公案
一 比“瞎子摸象”更吊詭的盲目爭執
二 《毛詩》內在的沖突
三 毛詩與三家詩的沖突
四 孔子詩說與傳統《詩經》學的沖突
第十二章 春秋詩學研究的拓荒之著——評勞孝輿《春秋詩話》
一 把“詩話”推到先秦詩學昌盛的源頭
二 《春秋詩話》所遭遇的困境
三 勞孝輿生平事跡考略
四 《春秋詩話》的成就與不足之處
附錄 悉信亦非不信亦非——《詩經》學幾個關鍵的再考察
從“六詩”到“六義”
后記
臻品齋書店在發貨前,
📚書本包裝一層氣泡袋,
再一層強化塑膠包裝袋,
最後才裝進破壞袋!
強化包裝,讓愛書人收到書不失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