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8G-1❤️] 忠於自己靈魂的人:卡繆與異鄉人(精裝) 作者:楊照 ISBN:9789863440765 麥田
NT$ 399.00
人有沒有可能不荒謬地活著?
明知活著的無意義,還能誠實面對命運的橫逆,敢於忠誠自己的靈魂?
當代華文世界解讀諾貝爾獎得主卡繆、《異鄉人》、「荒謬三部曲」最權威文本
知名作家楊照誠品講堂經典重現
何謂「荒謬」?何謂「存在」?「存在先於本質」又是什麼呢?存在主義是20世紀影響歐美的重要哲學思潮,當時法國文學的佼佼者幾乎皆是存在主義的大師,卡繆即為代表人物之一。相較於沙特的著作而言,即便是哲學論著的作品,卡繆的作品也都充滿了文學的風格與樂趣。
從卡繆知名作品《異鄉人》來看,他的思想體系最想要呈現的,就是「荒謬」。人的「存在」,常會尋找各種藉口,讓自己懷抱希望活下去──人因自由而活著,但關進監牢的囚犯還是繼續活著;人因財富而活著,但一貧如洗還是繼續活著──因此,在卡繆的觀點中,懷抱希望而活就是「荒謬」而非「誠實」的生活態度。
那麼,人有沒有可能不荒謬地活著?沒有了藉口、沒有了希望,還能忠於自己的靈魂而活?本書以「荒謬三部曲」的《薛西弗斯的神話》、《異鄉人》、《卡利古拉》為主軸,從文集、小說和戲劇等不同體裁,標示出潛藏在日常生活底下的「荒謬」,點出「存在主義」的真正本質,是理解卡繆與《異鄉人》的權威文本。
★內文試閱:
不忠於自己靈魂的人
卡繆的《薛西弗斯的神話》(Le Mythe de Sisyphe)書中有一段,就提到了教會對於演戲及看戲的基本敵對立場。卡繆提醒我們,演員是一種什麼樣的人?他們是不忠於自己靈魂的人,拒絕只用一個靈魂過一輩子。教會無法忍受這種把自己換進到不同角色、不同生命裡不斷嘗試各種欲望的行徑。
教會看重的是永恆,而永恆和戲劇無法並存。演員只花三個小時,就過了舞台上的一生;或者他們所體現的生命,就只有那短短三小時的長度,離開了戲,那生命就不存在、無法存在,和永恆形成了激烈對反。
角色是人,所以角色也有靈魂。但角色的靈魂,只有三小時的「賞味期限」,而且只能在極為特定的條件下存在。這角色沒有「之後」,戲結束的剎那,他以及他的靈魂就結束了。沒有死後,靈魂當然也就不會上天堂或下地獄,徹底逆反了教會的靈魂觀與永恆觀。我們要如何理解、看待如此短暫、飄渺的靈魂?
戲劇的角色,是人又不是人,挑戰了教會的權威,甚至挑戰了基督教的教義基礎。沒有永恆、沒有在死後接受審判的靈魂,那麼基督教就不成其為基督教了。原罪、救贖、審判、悔改……這一連串的基本信念,都源自於靈魂與永恆。沒有可以在歷史盡頭接受審判的靈魂,教會要用什麼方式說服人們虔信,又要從哪裡得到其權威呢?
《神曲》中,但丁走了「地獄」、「煉獄」、「天堂」的不可思議超越旅程,而走到任何地方,他都要跟我們報告在那裡遇到了些誰。這就清楚表示了,人生前的身分會一直留著,到「地獄」、「煉獄」、「天堂」裡去受罰或得賞。沒有永恆、沒有一貫不變的靈魂,哪還能有「地獄」、「煉獄」、「天堂」呢?
藉由戲劇與演員,卡繆點出了基督教的種種假設。「那極度邪惡的職業,會引起巨大的精神鬥爭。所有的戲劇基本上都是這樣的選擇。」在這段話之後,卡繆說了一個法國女演員的故事。這位演員臨終彌留時表示願意受洗、願意對神父告解,但即便到了生命最後一刻,她都不願放棄演員的身分,於是神父就拒絕了給予她死後救贖機會的臨終告解儀式。卡繆說:她選擇專注的熱情,而放棄了上帝。這樣一個在臨死的痛苦中,流淚拒絕背棄她自己所認定的藝術的人,表現了一種她過去在舞台上不曾有過的偉大。
「這個時代的演員,早已知道他們被教會開除了,參加這個行業,無疑是選擇了地獄,教會認定他們是最邪惡的敵人。他們得到什麼作為回報?得到名聲。但演員的名聲是最短暫的。」舞台劇演員的表演及其魅力,只存在於舞台當下,從幕拉起到幕落下之間,如此而已。他們只有這樣的瞬息時間跟觀眾建立關係。
看重當下、拒絕永恆的人
卡繆談演員,談演員與教會、與上帝、與永恆價值間的關係,出自於《薛西弗斯的神話》中標題為〈荒謬的人〉一文。這篇文章中講了三種「荒謬的人」。演員之前,卡繆標舉出來的「荒謬的人」,是「唐璜」。「唐璜」是一種人物典型,指稱那種不斷征服女人的男性「情聖」,沉溺於無窮的愛情與性的感官刺激中的人。從表面上看來,這種男人的生活很熱鬧,別人一生交三個女朋友,他們任何時間都至少同時交三個,一生能夠碰觸、征服三百個女人。然而卡繆卻提醒我們:「唐璜」人格最大的特色其實是「不怕無聊」,他們要的不是真正的熱鬧變化,是一而再、再而三,近乎無窮無盡的反覆。為什麼一直不斷追求?因為他們要的就只是追求過程中產生的sensuality,他們只懂也只能享受這種感官性,一旦追求到了,和女人之間的關係必然變化,加入了sensuality以外的其他性質。他們不習慣,甚至害怕變化,只能趕緊從即將到來的變化中逃開,逃回他們唯一熟悉、唯一能夠處理的戀愛、征服過程中。
其實,不怕反覆、無聊的人才能成為「唐璜」,才能過那種流離在各個女人身上的生活。他連追求到了的愛情關係都不敢要、都無法處理,只要過程,真正獨沽一味。他可以不斷反覆投入同樣的過程,沒有抗拒、不會厭煩。這是卡繆描述的第一種「荒謬的人」。
演員是第二種。演員不斷投身進入別人的生命,以至於無法照顧,甚至是放棄了照顧自己的靈魂。為了保有進出各種角色靈魂的特權,他們寧可背叛上帝,接受地獄的懲罰。
第三種「荒謬的人」是「征服者」。文章中這一段跟前面兩種「荒謬的人」有著不同的寫法。不是以卡繆的說理敘述來寫,而是透過一個假想的「征服者」第一人稱自述來表達。顯然,卡繆建構這位假想的「征服者」時,是以歷史上的亞歷山大大帝作為其原型的。亞歷山大大帝是個最純粹的「征服者」,短短三十多年的生命中,有一半以上都在征服的路程上,沒有停下來,或者該說,沒有辦法停下來。
雖然亞歷山大大帝建立了龐大的「馬其頓帝國」,但他絕對不是個帝國創建者,帝國只是征服的副產品,征服本身是目的,不是為了建造帝國而採取的手段。亞歷山大沒有耐心停下來管理帝國,甚至沒有興趣維持、保有他的帝國。他死後,「馬其頓帝國」很快就分崩離析滅亡了,因為他從來不曾真正建造一套足以統治、運作帝國的機制,那不是他要做的,他一心一意只看著前面還沒被征服的土地,不會、不願意回頭看已經征服下來的領域。
「唐璜」、演員、「征服者」,三種「荒謬的人」有怎樣的共通點?如何理解他們的「荒謬」?
他們都把現在、當下看得比未來、永恆更重要,他們的生命都是一段一段切開來過的,明確分成一塊一塊的當下。
「唐璜」活在一次又一次的愛情追求中,追到了就放掉,再開始新的追求。演員活在一次又一次的舞台扮演,進到別人的生命中,裝上一個短暫存在的靈魂,演完了就放掉,再換去演另外一個角色。「征服者」活在一次又一次的對抗、戰鬥中,戰勝了就放掉,再往前去尋找下一個征服的對象。對他們而言,一個一個短暫的當下,就是生命,才是生命。當下串接起來的漫長時間,他們無法掌握,也沒有興趣要去掌握。
因為看重當下,所以他們拒絕永恆。於是「荒謬的人」必然和宗教信仰強烈衝突。宗教,不管哪一種宗教,基本上是為了安慰人對於生命短暫的恐慌而產生的,也就必然會提供人們關於永恆的保障,讓人得以朝向永恆,拋卻對時間流逝的終極惆悵與害怕。

明知活著的無意義,還能誠實面對命運的橫逆,敢於忠誠自己的靈魂?
當代華文世界解讀諾貝爾獎得主卡繆、《異鄉人》、「荒謬三部曲」最權威文本
知名作家楊照誠品講堂經典重現
何謂「荒謬」?何謂「存在」?「存在先於本質」又是什麼呢?存在主義是20世紀影響歐美的重要哲學思潮,當時法國文學的佼佼者幾乎皆是存在主義的大師,卡繆即為代表人物之一。相較於沙特的著作而言,即便是哲學論著的作品,卡繆的作品也都充滿了文學的風格與樂趣。
從卡繆知名作品《異鄉人》來看,他的思想體系最想要呈現的,就是「荒謬」。人的「存在」,常會尋找各種藉口,讓自己懷抱希望活下去──人因自由而活著,但關進監牢的囚犯還是繼續活著;人因財富而活著,但一貧如洗還是繼續活著──因此,在卡繆的觀點中,懷抱希望而活就是「荒謬」而非「誠實」的生活態度。
那麼,人有沒有可能不荒謬地活著?沒有了藉口、沒有了希望,還能忠於自己的靈魂而活?本書以「荒謬三部曲」的《薛西弗斯的神話》、《異鄉人》、《卡利古拉》為主軸,從文集、小說和戲劇等不同體裁,標示出潛藏在日常生活底下的「荒謬」,點出「存在主義」的真正本質,是理解卡繆與《異鄉人》的權威文本。
★內文試閱:
不忠於自己靈魂的人
卡繆的《薛西弗斯的神話》(Le Mythe de Sisyphe)書中有一段,就提到了教會對於演戲及看戲的基本敵對立場。卡繆提醒我們,演員是一種什麼樣的人?他們是不忠於自己靈魂的人,拒絕只用一個靈魂過一輩子。教會無法忍受這種把自己換進到不同角色、不同生命裡不斷嘗試各種欲望的行徑。
教會看重的是永恆,而永恆和戲劇無法並存。演員只花三個小時,就過了舞台上的一生;或者他們所體現的生命,就只有那短短三小時的長度,離開了戲,那生命就不存在、無法存在,和永恆形成了激烈對反。
角色是人,所以角色也有靈魂。但角色的靈魂,只有三小時的「賞味期限」,而且只能在極為特定的條件下存在。這角色沒有「之後」,戲結束的剎那,他以及他的靈魂就結束了。沒有死後,靈魂當然也就不會上天堂或下地獄,徹底逆反了教會的靈魂觀與永恆觀。我們要如何理解、看待如此短暫、飄渺的靈魂?
戲劇的角色,是人又不是人,挑戰了教會的權威,甚至挑戰了基督教的教義基礎。沒有永恆、沒有在死後接受審判的靈魂,那麼基督教就不成其為基督教了。原罪、救贖、審判、悔改……這一連串的基本信念,都源自於靈魂與永恆。沒有可以在歷史盡頭接受審判的靈魂,教會要用什麼方式說服人們虔信,又要從哪裡得到其權威呢?
《神曲》中,但丁走了「地獄」、「煉獄」、「天堂」的不可思議超越旅程,而走到任何地方,他都要跟我們報告在那裡遇到了些誰。這就清楚表示了,人生前的身分會一直留著,到「地獄」、「煉獄」、「天堂」裡去受罰或得賞。沒有永恆、沒有一貫不變的靈魂,哪還能有「地獄」、「煉獄」、「天堂」呢?
藉由戲劇與演員,卡繆點出了基督教的種種假設。「那極度邪惡的職業,會引起巨大的精神鬥爭。所有的戲劇基本上都是這樣的選擇。」在這段話之後,卡繆說了一個法國女演員的故事。這位演員臨終彌留時表示願意受洗、願意對神父告解,但即便到了生命最後一刻,她都不願放棄演員的身分,於是神父就拒絕了給予她死後救贖機會的臨終告解儀式。卡繆說:她選擇專注的熱情,而放棄了上帝。這樣一個在臨死的痛苦中,流淚拒絕背棄她自己所認定的藝術的人,表現了一種她過去在舞台上不曾有過的偉大。
「這個時代的演員,早已知道他們被教會開除了,參加這個行業,無疑是選擇了地獄,教會認定他們是最邪惡的敵人。他們得到什麼作為回報?得到名聲。但演員的名聲是最短暫的。」舞台劇演員的表演及其魅力,只存在於舞台當下,從幕拉起到幕落下之間,如此而已。他們只有這樣的瞬息時間跟觀眾建立關係。
看重當下、拒絕永恆的人
卡繆談演員,談演員與教會、與上帝、與永恆價值間的關係,出自於《薛西弗斯的神話》中標題為〈荒謬的人〉一文。這篇文章中講了三種「荒謬的人」。演員之前,卡繆標舉出來的「荒謬的人」,是「唐璜」。「唐璜」是一種人物典型,指稱那種不斷征服女人的男性「情聖」,沉溺於無窮的愛情與性的感官刺激中的人。從表面上看來,這種男人的生活很熱鬧,別人一生交三個女朋友,他們任何時間都至少同時交三個,一生能夠碰觸、征服三百個女人。然而卡繆卻提醒我們:「唐璜」人格最大的特色其實是「不怕無聊」,他們要的不是真正的熱鬧變化,是一而再、再而三,近乎無窮無盡的反覆。為什麼一直不斷追求?因為他們要的就只是追求過程中產生的sensuality,他們只懂也只能享受這種感官性,一旦追求到了,和女人之間的關係必然變化,加入了sensuality以外的其他性質。他們不習慣,甚至害怕變化,只能趕緊從即將到來的變化中逃開,逃回他們唯一熟悉、唯一能夠處理的戀愛、征服過程中。
其實,不怕反覆、無聊的人才能成為「唐璜」,才能過那種流離在各個女人身上的生活。他連追求到了的愛情關係都不敢要、都無法處理,只要過程,真正獨沽一味。他可以不斷反覆投入同樣的過程,沒有抗拒、不會厭煩。這是卡繆描述的第一種「荒謬的人」。
演員是第二種。演員不斷投身進入別人的生命,以至於無法照顧,甚至是放棄了照顧自己的靈魂。為了保有進出各種角色靈魂的特權,他們寧可背叛上帝,接受地獄的懲罰。
第三種「荒謬的人」是「征服者」。文章中這一段跟前面兩種「荒謬的人」有著不同的寫法。不是以卡繆的說理敘述來寫,而是透過一個假想的「征服者」第一人稱自述來表達。顯然,卡繆建構這位假想的「征服者」時,是以歷史上的亞歷山大大帝作為其原型的。亞歷山大大帝是個最純粹的「征服者」,短短三十多年的生命中,有一半以上都在征服的路程上,沒有停下來,或者該說,沒有辦法停下來。
雖然亞歷山大大帝建立了龐大的「馬其頓帝國」,但他絕對不是個帝國創建者,帝國只是征服的副產品,征服本身是目的,不是為了建造帝國而採取的手段。亞歷山大沒有耐心停下來管理帝國,甚至沒有興趣維持、保有他的帝國。他死後,「馬其頓帝國」很快就分崩離析滅亡了,因為他從來不曾真正建造一套足以統治、運作帝國的機制,那不是他要做的,他一心一意只看著前面還沒被征服的土地,不會、不願意回頭看已經征服下來的領域。
「唐璜」、演員、「征服者」,三種「荒謬的人」有怎樣的共通點?如何理解他們的「荒謬」?
他們都把現在、當下看得比未來、永恆更重要,他們的生命都是一段一段切開來過的,明確分成一塊一塊的當下。
「唐璜」活在一次又一次的愛情追求中,追到了就放掉,再開始新的追求。演員活在一次又一次的舞台扮演,進到別人的生命中,裝上一個短暫存在的靈魂,演完了就放掉,再換去演另外一個角色。「征服者」活在一次又一次的對抗、戰鬥中,戰勝了就放掉,再往前去尋找下一個征服的對象。對他們而言,一個一個短暫的當下,就是生命,才是生命。當下串接起來的漫長時間,他們無法掌握,也沒有興趣要去掌握。
因為看重當下,所以他們拒絕永恆。於是「荒謬的人」必然和宗教信仰強烈衝突。宗教,不管哪一種宗教,基本上是為了安慰人對於生命短暫的恐慌而產生的,也就必然會提供人們關於永恆的保障,讓人得以朝向永恆,拋卻對時間流逝的終極惆悵與害怕。
臻品齋書店在發貨前,
📚書本包裝一層氣泡袋,
再一層強化塑膠包裝袋,
最後才裝進破壞袋!
強化包裝,讓愛書人收到書不失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