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物車 0
tw-11134207-23020-wjc4xiq0snnv84

[58A-3] 意外的現代性:臺灣現代建築論述文集 作者: 吳光庭

NT$ 399.00


「沒有人,就沒有建築。」
一本探討1945年後迄今,
台灣當代建築與都市發展過程的專書

「我堅信人與建築相互關聯的信念。
建築的產生其實是被置於廣泛定義的社會需求下形成,
而建築所需的創作則是在這基礎上形成適切、滿足以當下為基礎後,
面向未來時代性的回應。」──吳光庭

作者吳光庭以臺灣當代建築研究策展概念來寫作這本書。既是策展,就必須透過研究結果,轉化形成觀者及作者的思維,構成良性正面的社會互動。因此,書中所形成的研究觀點,可深入於其他篇章的文字論述之中,而文中的案例說明,更是建築之所以為真實的重點所在。這個觀點在本書各篇文中均成為論述/論證的重要基礎,也成為理解台灣當代建築及都市發展的脈絡索引。

全書以五個部分構成,分別以「意外的現代性」、「誰的公共」、「來自他鄉的訊息」、「現代建築的華麗反身」以及「借鏡真實」談論了臺灣建築發展歷程、空間規劃的公共性、地域建築的發展與城鄉發展政策的深入討論、六○年代臺灣現代主義建築脈絡的爬梳、以及臺灣近年來建築策展的親身經驗與觀察等內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吳光庭

1982年獲美國密西根大學建築碩士學位後,即返臺投入大學建築系任教,長期投入建築設計及建築史論教學,並從事1945後臺灣當代建築及都市發展學術研究。目前任教於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系,兼任國立成功大學藝術中心主任。

學術生涯過程中,曾任中華民國都市設計學會理事長(2003-2007)、淡江大學建築系主任(2006-2010)及借調擔任臺北巿立美術館館長(2010-2011)等學術服務/公職,同時參與建築學會、都市設計學會、建築史學會等學術專業委員會,推動建築學術及専業品質提升之工作。曾積極參與建築媒體編輯,曾任《雅砌》建築月刋創刋總編輯(1990-1991)、《台灣建築報導》總編輯(1999/01-2004/02)、《建築師》雜誌編輯顧問,目前擔任《臺灣建築學會會刋雜誌》(季刋)主編等推動建築文化之社會服務工作。
 
目錄
自序:
坦言建築──寫在《意外的現代性──臺灣現代建築論述文集》出版前

PART 1意外的現代性
意外的現代性──從形式的傳統到生活的傳統

PART 2誰的公共?
誰的公共?X Site
台北市都市發展歷程研究導論

PART 3來自他鄉的訊息
來自他鄉的訊息──本土建築發展脈絡中的「宜蘭厝」
奇觀、景觀或奇蹟──記1982-2006「宜蘭經驗」中之建築發展
大棚架──邊緣或前線?

PART 4現代建築的華麗反身
從依賴到反思──王大閎自宅建築作品的華麗反身
記蔡柏峰建築師的建築及其時代
菁寮聖十字架堂與台灣現代建築的開展

PART 5借鏡真實
告訴我們何謂建築的真實
構築:建築設計、構造及施工的整合與合作
一座溝通的橋──1954-76台灣建築刊物的責任與角色
透視未來?──對「代謝論」研究的三個當代觀點

附錄
Unexpected Modernity – Tradition, from Form to Living
戰後臺北市城市發展大事紀年表

後記
看更多
 

自序

坦言建築─寫在《意外的現代性─臺灣現代建築論述文集》出版前

「我相信建築的存在意在反映真實,但也批判了真實。 」

  【一】

對臺灣當代建築的研究興趣始於大學時期的一本《建築師》月刊─「光復以來臺灣建築的回顧」專集(臺灣省建築師公會《建築師》雜誌社,民67,1/2 月合刊本),那一期雜誌內容打開了我的視野,也影響我日後教學、研究及編輯工作甚深,也開始閱讀更早之前與臺灣建築相關的專業期刊,逐漸在心中衍生及摸索自已對「光復後」臺灣建築發展的脈絡認識。

多年後,《天下》及《人間》雜誌分別製作/編輯了以「臺灣40 年」為名的專輯,《天下》先於1988 年2 月(vol.81)以「紀念蔣中正、蔣經國總統和我們一起走過的年代」為題,製作編輯了「走過從前.回到未來」兼向「蔣故總統經國致敬」(1988 年1 月13 日逝世)的專輯,透過當時「人物」的書寫,表現了激勵國家社會向上奮發的社會力量所在,那是一本非常具時代意義的專輯,也為「後解嚴」時期(1987 年7 日15 日起戒嚴令解除)的臺灣社會發展揭開了序幕。同一時期,我也是陳映真的粉絲讀者,他主編的《人間》雜誌呈現了不常看見的臺灣社會的另一種真實面貌,他所選用的攝影作品有非常強烈的批判及說服力,對臺灣社會百態既憐惜又批判,很自然地,由於與《天下》對臺灣有不同的認知及使命,《人間》在1988 年11 月(vol.37)以「溯走臺灣民眾40 年來艱辛而偉大的腳踪」為題,兼為「人間3 周年特別企劃」的專輯,當時的我是學校的「年輕教師」,意識到「解嚴」後的社會開放所帶來的心理開放及愉悅感。最有趣的是因為該兩份雜誌分別以其鮮明的編輯立場製作了臺灣40 年的年表,與上述《建築師》雜誌及建築大事紀年表,在不同層次及觀念上相互層疊、激盪,豐富了我更廣泛地對光復後臺灣建築研究的追索視野,一直到今日,無論是課堂解說或研究所需,我從這三份屬性極為不同的刊物學習到許多對臺灣環境的真實性了解,對我在本書文集中若干文章的觀念啟發及寫作提問影響甚大,而這三本雜誌在編輯上的表現,也成為我之後受邀擔任《雅砌》月刊總編輯時期(1990/01-1991/08)心目中的「標竿」雜誌之一,讓我深刻體會媒體編輯工作在內容及閱讀上對「人」的考量,其實與建築諸多議題中所涉及「人」的因素是一致的,做一個建築師與媒體編輯的基本工作性質並無太大差別,這也更堅定了我對於「沒有人就沒有建築」的基本信念。



臻品齋書店在發貨前,

📚書本包裝一層氣泡袋,

再一層強化塑膠包裝袋,

最後才裝進破壞袋!

強化包裝,讓愛書人收到書不失望!❤️

IMG_9089IMG_9088


DALL·E 2024-01-28 22.38.41 - Create a wide, detailed impressionist-style painting of a three-story traditional bookstore warehouse interior, capturing the feeling of being immerse